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正面管教


這次來談一本簡體書,「正面管教」,其實台灣也很多相關的課程可以上,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

作者使用的策略其實是「阿德勒心理學」所主張的概念,將小朋友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尊重和他們對等的關係,以尋求合作,進而解決問題。如果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 完結篇」,就會發現裡面說的,那個想成為老師的年輕學者,所面臨到的問題,以及處理的方式,和這本書中的處理方法,幾乎完全一樣,只差在翻譯用詞上的不同而已。

現在就把書中的一些重點整理出來:

小孩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而他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得到歸屬感自我價值

當他們覺得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採取大人眼中的偏差行為:

  1. 引起注意:多看我一下,多關心我
  2. 權力鬥爭:我偏不要做,我有自主權,不要、不要
  3. 報復心理:你在這兒傷害了我,我就要在其他地方討回來
  4. 自我放逐: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對,全都是大人說了算,那我什麼都不要了
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有時候在情侶的相處之間,好像也有這些模式存在;難怪很多人都說,陷入熱戀的人,就好像三歲小孩一樣。

而為什麼書中不贊成處罰呢?主要有4R,和上面的偏差行為也有相關
  1. Resentment (憤恨):被處罰後懷恨在心,無法再相信大人了
  2. Rebellion (反抗):我偏要和你們對著幹
  3. Revenge (報復):這次算你們狠,我會討回來的
  4. Retreat (退縮):把行為隱藏到檯面下;自卑感
在管教時,常會把事情的「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搞混,造成爸媽搞不清楚,孩子更是迷糊。最常見的像是,不好好吃飯這件事,自然後果就是不吃飯,等等就會餓肚子;然而,邏輯後果則是,不吃飯,等等不能吃點心。

而和其他教養的書不同的是,書中並沒有完全否決掉使用邏輯後果的使用,但是有提供4個準則來檢視使用上是否不恰當:
  1. 相關 (related):行為和後果要相關,不吃飯,就不能看電視,這種就是常見的錯誤
  2. 尊重 (respectful):不能使用上對下的方法對待孩子,而應該視他們是平等的個體
  3. 合理 (reasonable):從兩方面的角度看起來都合理
  4. 預先告知 (revealed in advance):一定要事先說,不然都只是氣急攻心罷了
其實這些,說起來簡單,真的爆走的時候,就什麼都忘了,從本來要「贏得」和孩子合作處理問題的機會,變成要在這件事上「贏了」孩子,你就是要乖乖聽我的!

這時候,書中提出了要「積極的暫停」,給自己和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再一起尋求事情解決的方法。

當然,裡面還有很多細節和實做的方法,不過今天就介紹我覺得收穫最多的概念,真的有興趣可以再買來細讀。

最後,每個家庭的互動和相處模式本來就不同,但是應用書中的處理方法,大家一定都能變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教養方式;在打罵孩子前,可以多想一想,你只是圖當下一兩天的耳根清淨,還是希望他們培養出獨立自主,不卑不亢的人格特質,日後能順利銜接成為一個社會人?

教養孩子這條路很難走,父母也是從零開始學習,讓我們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