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做工的人


今天看的是這本書「做工的人」,書中描寫的主要是工地勞工,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用一種平實而深刻的筆觸寫了出來,讓讀者能夠一窺那高聳圍籬內的酸甜苦辣。對於想要多了解這個族群的人,是本很棒的書。

心得

這次結論直接寫在前面:很好看,快去買!

雖然,民主自由的台灣沒有種姓制度;然而,這些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口,卻似乎永世不得翻身。社會的氛圍、資源的剝削、民眾對他們的態度、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最後,連自己都認為一輩子就是這樣了。

作者細細地描繪著他身旁的各種工地勞工(土水、板模、泥作、電工、外勞等),更拓及到附近生活圈的小吃部、檳榔攤、看板工,在字裡行間,除了心疼、不捨,更多的是對現狀的無能為力。

看完之後,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職業醫學的受訓過程中,常常看到的是身體撐到不能再撐,真的倒下來之後,才由家人帶來做職業傷病的評估。平常身上的病痛,能用藥物壓下來就不休息,能拖就拖,畢竟休息一天就一天沒錢領,看病吃藥也是要花錢的。

這些勞工在傷病之後,對於家人的虧欠,溢於言表;常常開口問的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開刀要休息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工?其實,背後想說的就是:我沒工作時,家人要靠誰養呀!

協助他們辦理勞保的傷病給付,在職業傷病期間,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投保薪資,但是常常高薪低報,甚至完全沒有勞保,只要一不能工作,真的就要面臨斷炊的慘劇。

這些情況,唯有讓社會上更多人了解,多些認識、少些歧視;我想當越多人去體會到他們生活的困境時,才能有機會改變。所以真的很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本書。

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讉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 引述自書中

書很薄、情感卻下很重,讀完之後,心裡就像烈日曝曬後的皮膚一般,隱隱作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